我听到有些妈妈说:“带孩子几乎是我一个人的事,家里那个‘猪队友’基本不管。”
但其实,爸爸作为权威象征,他对孩子的影响,远大于我们以为的那样。
现实中,很多爸爸并不是“不爱孩子”,而是爱的方式“太拧巴”。
他们情绪先行,说出口的话,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成长,反而让孩子背上沉重的负担。
一: “你看看别人,再看看你!”
这句话,几乎是“打压型爸爸”的口头禅。
孩子考了85分,他不看进步,就一句:“你看人家都95了”;
孩子刚学游泳,动作没标准:“别人第一次就游过去了”;
孩子没被选上主持人:“你看看别人多会说话。”
说多了,孩子就只剩一个想法——“我不如别人。”
你以为打压他一下,能让他“知耻后勇”,能激励他。
但其实,这是在碾压他。
孩子本来还挺开心的,结果一听这些话,好心情顿时都没了,剩下的,只有“不如别人”的羞耻感。
孩子是需要鞭策,但他更需要的,是你看到“我有在努力”。
爸爸若总是搬出别人,他慢慢就不想再努力了,反正再怎么做都比不上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而且,孩子会在贬低和比较 中,慢慢失去“欣赏的能力”。
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?
是嫉妒。
因为他一直活在“别人家孩子”的阴影中,那“别人家孩子”越是优秀,就显得他越平庸甚至暗淡。
那么,他哪还有能力去欣赏别人?不走弯路不犯错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二:“听我的,不许顶嘴!”
我认识一位爸爸,他特别爱孩子。
好几年了,他的衣服,穿来穿去就那几件。
但孩子一句“我想买舒服点的衣服”,哪怕再贵,只要孩子喜欢,他立马掏钱。
平时吃饭,生怕孩子吃不好、吃不饱,他变着法子给孩子做好吃的。他自己却只随便对付一下就好。
按理说,这么爱孩子的爸爸,孩子应该也很爱他吧?
相反,孩子跟他关系很不好,平时话都不想跟他多说几句。
因为只要一碰面,他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:“你听我的,别跟我犟嘴。”
他叫孩子写作业,孩子说“刚打了2个小时篮球,很累,休息一下就去。”
他回:“你就是偷懒,就是不想学习,总是找借口。”孩子被他整无语了,转身就进了房间关上门。
他叫孩子早点睡,孩子说自己已经睡得很早了。他回:
“还跟我犟嘴,每晚玩手机到十一二点,你以为我不知道?我让你早点睡你就早点睡,哪那么多强词夺理。”
孩子都被他气笑了,懒得搭理他,每天回家就是吃饭碰碰面,平时都呆在房间不出来。
爸爸总以为,自己是“过来人”“很了解自己的孩子”,所以他总觉得,孩子必须听他的。
但在孩子眼里,这种“一言堂”的沟通,实在太压抑了。
很多孩子被这样压着,慢慢就没了主见。哪怕心里有想法,也不敢说,怕被骂。
长大后,他可能就成了“你说什么就是什么”的人,完全没有自己的活力和见地。
三: “别哭了,这点事都搞不定?”
有些爸爸,最怕孩子哭。
孩子一掉眼泪,他立马来一句:“别哭了!”
要不然就是:“哭什么哭?这点事也哭,将来怎么办?”
看起来像是在“教育”,其实是他自己也慌了。
因为他小时候,也没学会怎么面对脆弱。
他从小就被教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难过了得咬牙挺,哭就被笑是“像个女孩”。
所以听到孩子哭时,他内心的焦虑,也跟着冒出来了,只想赶紧把这哭声“关掉”。
所以,一听到孩子哭,他立马就受不了。
只是,孩子哭,他是真的伤心了,害怕了,委屈了,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他只是用眼泪在说:“爸爸,我需要你。”
爸爸一句“别哭了”,可能就把他的感受全否定了。
久而久之,孩子就学会了一个事儿:我不能脆弱。
他摔倒了说“不疼”,被欺负说“没事”,情绪快崩了还笑嘻嘻。
这样长大的孩子,看起来挺坚强,内心却很压抑。
他不敢求助,不会表达,不知道怎么松口说“我不好”,最后,活得很孤单。
四:“你只要听话,想要什么都给你。”
“你只要听话,想要什么都给你。”这句话,听起来像宠爱,其实是“控制”。
孩子想要玩具:“那你得听话”;
孩子想出门玩:“你得听话,不然别想”;
孩子吃饭吃得快了:“真乖!等会给你买奶茶。”
一切的好东西,都得“交换”。
孩子慢慢会形成一种认知:只有我表现得足够乖,才配得上被喜欢、被满足。
你问他:“你喜欢什么?”
他说:“你想我喜欢什么?”
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因为他从来都是按照你的标准活着。
这种孩子,长大后最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。
他会为了让别人满意,把自己逼到极限;为了得到肯定,把自我价值感全部外包给外界。
而一旦别人不给回应,他就开始怀疑自己,是不是不够好、不够乖、不值得被爱。
而这种“看起来很好带”的孩子,其实内心最容易受伤。
以上4种爸爸,希望我们都没有遇到~